在转折之城走好新长征路——记贵州省公安消防总队遵义支队红花岗大队会址中队
贵州消防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走进贵州省遵义市老城子尹路96号,街道上嘹亮的红歌充盈耳畔,门口高悬着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映入眼帘,仿佛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那段难忘的红色岁月。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市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又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在遵义会议会址,驻守着一支英雄的现役部队——贵州省公安消防总队遵义支队红花岗大队会址中队。
建队48年来,会址中队官兵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用双肩担负起遵义会议会址的消防安全,用实际行动践行“会址守护神”的神圣职责,实现了遵义会议会址等红色旧址及周边建筑群48年无火灾,为以会址为核心的红色旧址群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这是传承红色精神的48年,也是创造辉煌的48年。会址中队先后荣记集体三等功3次,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共青团员先锋队”等称号,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现役部队“先进基层党组织”。1名烈士被追记一等功,6人荣立二等功,58人荣立三等功。
会址中队建队之初,中队党支部就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作为建队之魂,每年新兵下队,第一件事是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背的第一首诗是《七律·长征》,开展的第一次活动是祭扫红军山烈士陵园,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邀请老红军讲述长征故事……
中队长助理雷宝仍然记得10年前入伍时老红军李光讲完革命故事后说的话:“我参加了几十年的革命,这辈子,始终都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入党誓言,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在我有生之年,会继续将长征精神传讲下去,让后人铭记今天得来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和战友们看着老人手上的枪伤和胸前的勋章,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雷宝告诉记者,老人们讲述的革命故事波澜壮阔,给予了战友强大的精神力量,从那时起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好,在部队好好干。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是会址中队官兵们坚持的信念,这份信念不仅挂在嘴上,更落实在行动中。
走进会址中队营区,红色氛围让人耳目一新,革命传统教育室、红色足迹文化长廊……让记者无形中上了一堂红色教育课。
“传承红色基因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是会址中队历届党支部的共识。
多年来,会址中队历届党支部以“红色忠诚”为建队底色,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红色旧址群”为阵地,每逢新兵下队、老兵退伍、七一等特殊时节,中队党支部都会组织党员官兵带上党旗,来到会址开展党团活动。每当对重要议题开会讨论时,中队党支部都会将地点选在会址或者总政治部旧址等老一辈革命先辈曾经开会、战斗的地方。通过一次次把组织生活融进“红色圣地”,形成了“会址民主生活会”、“会址宣誓”、“红色主题党日”等充满红色氛围的党组织活动形式,教育引导官兵传承红色基因、当好红军传人。
1970年,一面红旗在会址附近的一所普通军营内冉冉升起,会址中队正式成立。从那一刻起,他们担负起守护遵义会议会址等红色旧址、老城核心区域消防安全的重任。
在他们看来,能够守护会址是责任,是至高的荣誉,保证红楼的绝对安全,是他们最大的牵挂。记者见到中队下士黄昕时,他和战友们正在开展防火巡查,天气虽然寒冷,但他和战友们的额头上却渗出了细小的汗珠。
“会址就像我们捧在手心里的宝,一天不巡上几遍就睡不踏实,必须仔细、仔细,再仔细,小心、小心、再小心!”黄昕身着战斗服,放下将近6千克的灭火器,擦了下额头上的汗,一脸郑重地对记者说。每天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的轮班巡查,让中队每一名官兵对会址的每个房间、每扇窗户、每一步楼梯了如指掌。
针对红军街、捞沙巷等不通车的巷道,会址中队官兵们采取流动宣传,深入居民家中给大家讲授防火常识,分发消防知识手册。官兵每天对会址景区重点单位和法院街、子尹路等路段商铺进行全天候、无缝隙巡查服务,查改火灾隐患。每到参观旅游旺季,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中队官兵在会址景区设置消防安全服务点,讲解防火灭火常识,大大降低了火灾发生的几率。
15000步,这是许多人几天都未必能够走完的步数,却是会址中队每一名巡逻队员每天的最低步数。严寒酷暑,他们风雨无阻;节日假期,他们从不间断。48年,一代又一代会址消防官兵共行4亿余步,超过2亿米,相当于走了十余次红军长征的路程。“守卫会址,守卫生活在这片红色圣地之上的老百姓,就是我们新的长征路。”中队指导员黄骁说。
48年来,遵义会议会址等红色旧址群接待中外游客8580万人次,平均每一天接待中外游客1万余人次。每一次对会址等红色旧址群的巡逻检查和守护,对会址中队官兵来说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安保战斗。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正是因为这些事无巨细的巡查、训练、坚守、宣传,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才能实现48年“无火”传奇。
会址中队担负着老城、汇川区上海路、高桥片区、毛石镇、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海龙镇、巷口镇以及凤凰山、红军山、金鼎山等地的灭火救灾、抢险救援任务,集市中心繁华高楼、历史文化重点单位、偏远乡村以及森林公园,环境之多样,任务之复杂,全国罕见。
为更好地完成各项使命,战士们必须有过硬的素质,经历严苛的训练。会址中队驻地的六层楼房,既是办公楼、宿舍楼,也是训练楼、实战楼。训练时,每一名官兵都身负17千克重的装备,每天上上下下十几趟,在营区大楼记者看到,楼内200级阶梯被踏出了上千个凹凸起伏的小坑,每节楼梯上都“伤痕累累”。400米水带接力、1500米负重跑、爬绳上4楼、60米肩梯跑、搬运重物折返跑……会址中队场地有限,水带铺不开,肩梯转不动,就把训练器具都搬到红军山去,把汗水洒在红军洒过热血的地方。体能训练和实战操练,一日三次,风雨无阻。
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长期坚持不断的艰苦训练,练就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铁军。1993年8月9日,遵义市田沟煤矿一号井井下发生火灾,数十名矿工被大火阻隔围困在井下800米以内。时任中队长的黄大强带领由各个中队战士组成的敢死队深入矿井下救援。在这次救援中,32名被困群众被救出,3名战士却牺牲在救援现场。
黄大强昏迷了三天三夜,远在铜仁农村的妻子带着三岁的儿子赶来,在病床前哭了三天三夜。后来,妻子问他:“这么危险的灾情,你为什么还要进去?”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进去是我的责任,但我要活着出来,因为我还有你和儿子。”黄大强在这场死里逃生的战斗中荣获了一枚二等功奖章。
2015年6月14日清晨,遵义市松桃路一楼房发生坍塌。在联合搜救过程中,会址中队战士发现6楼还有一名女孩,瑟瑟发抖地站在一条10厘米宽的楼板上,再往前一步就是20多米的悬空。不进去,女孩生死难卜;进去,官兵九死一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队战士林虎蓝主动请缨,请求进入危楼救援,成功将女孩救出。
“给我哥带个话,照顾好爸妈。”这是林虎蓝进楼前对战友说的话,这一瞬间义无反顾地选择挺身而出,正是会址中队“忠诚、传承、无畏、奋进”队训的真实写照。
“正是这些忠诚、无畏的先烈和先辈们,传承舍生忘死为人民的红色基因,激励会址中队官兵一次次义无反顾地逆行。”遵义市消防支队政委赵兵说。
在会址中队营区,记者发现一面特别的墙,那是中队战士们的“笑脸墙”,这些洋溢着笑容的官兵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始终恪守“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不畏牺牲、艰苦奋斗。
说起会址中队,当地老百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大到灭火救援、抗旱救灾、抢险救援,小到为忘带钥匙的居民“翻墙开门”、为老百姓摘取马蜂窝。数九寒冬,针对辖区易结冰路段,中队积极开展“铲冰除雪,情暖冰心”等活动;炎炎酷暑,中队又积极组织“抗旱救灾长征突击组”,为困难群众送上爱心“红水桶”,并作出承诺:“红水桶”永不干涸。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小学老师张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17年6月27日,小学操场上一名“迟到”的学生,正冒雨奔向教室。当他跑到操场中央,听到国歌响起时,这名学生立刻伫立风雨中面向国旗敬礼。直到国歌结束,他才匆匆跑进教室。这一幕被一名摄影爱好抓拍到后放在互联网上,引发网友集体点赞。
张璟说,这名学生在风雨中向国旗敬礼的动作,固然离不开学校平时的教育,但更来自于会址中队这帮“兵叔叔”的良好引导和示范。
会址中队与老城小学是共建单位,官兵不仅负责学校的消防宣传,有时也被请过去当军训教官。宣传防火常识,传授逃生技能,喊口令、带队列……官兵们优良的作风和标准的动作给学校师生们树立了榜样。“中队教官带出来的学生,守纪律,明是非,很多班主任对我说,孩子们经过训练后好带多了。”张璟告诉记者。
官兵们与辖区敬老院、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结成对子,定期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和特殊学校的小朋友。由于盲童无法阅读普通的消防安全知识读本,中队官兵特地请专业人士将读本译成盲文,赠予孩子们。摸着一行行盲文,孩子们读到了“指尖上的消防安全知识”。
中队官兵还与驻地小学、幼儿园等多家单位建立警民共建关系,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60余次,开展灭火救援演练286次,捐献助学基金6万余元,为贫困群众捐物516件,资助贫困生263人。
黄昏时分,游人散去,遵义会议会址古朴庄重的红楼在夕阳下映出金红的颜色,会址中队的官兵从营区外训练归来,简单休整后,又开始了防火巡查,踏上新的长征路。
来源 | 人民公安报
记者 | 苏雪峰
通讯员 | 罗时照 编辑 | 黄江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
热点